top of page

「如果有永恆的存在,那就是變動,而人生與時間在不停歇的變動與和外界互動中生發出火花」,變動正是梁任宏創作特徵,呈現流態的輕盈形式,更打造出互動藝術,讓藝術品不再只是遠觀,而是得以和觀賞者產生互動樂趣的裝置藝術。

《反一ㄥˋ派 1003》

臺灣|梁任宏

《反一ㄥˋ派 1003》

「如果有永恆的存在,那就是變動,而人生與時間在不停歇的變動與和外界互動中生發出火花」,變動正是梁任宏創作特徵,呈現流態的輕盈形式,更打造出互動藝術,讓藝術品不再只是遠觀,而是得以和觀賞者產生互動樂趣的裝置藝術。

個展
2024 (流於形式)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高雄
2024 (極度維面:台南當代藝術之思辨)台南市美術館 台南
2023 (非想飛非想)大象藝術館 台中
2023 (時間眾相)台南市美術館 台南

聯展 & 演出
2024
「我們的對話練習:在言語之外,尋找對話的起點」聯展
將軍村藝展館 新竹 臺灣
「圖拉失速透」聯展 漢寶德紀念館 臺南 臺灣

個展 & 音樂會
2025 《無限低語》陳昱榮個展 成大藝坊 臺南 臺灣
2024 《源像邊際》陳昱榮個展 DH Neology 臺南 臺灣

《記憶的形狀》

臺灣|陳昱榮

《記憶的形狀》

個展
2024 (流於形式)高雄市立美術館104.105,高雄
2024 (極度維面:台南當代藝術之思辨)台南市美術館 台南
2023 (非想飛非想)大象藝術館 台中
2023 (時間眾相)台南市美術館 台南

聯展 & 演出
2024
「我們的對話練習:在言語之外,尋找對話的起點」聯展
將軍村藝展館 新竹 臺灣
「圖拉失速透」聯展 漢寶德紀念館 臺南 臺灣

個展 & 音樂會
2025 《無限低語》陳昱榮個展 成大藝坊 臺南 臺灣
2024 《源像邊際》陳昱榮個展 DH Neology 臺南 臺灣

鄭志榮是 INTODESIGN Lab 的創辦人兼 PDC Design Group 建築設計的設計總監。他對建築設計、教育與社區項目充滿熱情,專注於學校、機構、遊樂場景與創意學習環境的設計。他的作品結合藝術、互動設計與可持續發展,致力於創造有意義的學習與社區空間。
在他的帶領下,INTODESIGN Lab 這家於 2008 年在古晉成立的跨學科設計工作室,開發了許多創新設計項目,推動寓學於樂的理念,包括家具玩具、紙板裝置與社區項目。他共同創立了 UP2U 紙板家具品牌,並主導了多場設計工作坊與社區參與計劃,如與 PAMSC 合作的 Cardboard City。
此外,他也積極推動古晉的都市藝術裝置項目,透過建築設計作為公眾參與與社區互動的媒介,讓設計更貼近社區,激發大眾的創意與想像力。
他曾擔任 UNIMAS 的兼職講師,目前正與該大學合作進行城市空間研究,探討臨時與永久公共空間的動態發展 及其對社區參與的影響。
他的工作持續連結設計、教育與社區發展,打造鼓勵創意、互動與學習的空間,為城市與社會帶來更豐富的可能性。

《小紅廟 The Little Red Temple》

馬來西亞|鄭志榮 Tay Tze Yong

《小紅廟 The Little Red Temple》

鄭志榮是 INTODESIGN Lab 的創辦人兼 PDC Design Group 建築設計的設計總監。他對建築設計、教育與社區項目充滿熱情,專注於學校、機構、遊樂場景與創意學習環境的設計。他的作品結合藝術、互動設計與可持續發展,致力於創造有意義的學習與社區空間。
在他的帶領下,INTODESIGN Lab 這家於 2008 年在古晉成立的跨學科設計工作室,開發了許多創新設計項目,推動寓學於樂的理念,包括家具玩具、紙板裝置與社區項目。他共同創立了 UP2U 紙板家具品牌,並主導了多場設計工作坊與社區參與計劃,如與 PAMSC 合作的 Cardboard City。
此外,他也積極推動古晉的都市藝術裝置項目,透過建築設計作為公眾參與與社區互動的媒介,讓設計更貼近社區,激發大眾的創意與想像力。
他曾擔任 UNIMAS 的兼職講師,目前正與該大學合作進行城市空間研究,探討臨時與永久公共空間的動態發展 及其對社區參與的影響。
他的工作持續連結設計、教育與社區發展,打造鼓勵創意、互動與學習的空間,為城市與社會帶來更豐富的可能性。

吳芊頤,1987生於台中,從事視覺藝術與複合媒材裝置創作。關注日常性社會現象與文化,思考符號本身與其介面的關係,對應當代加工材料膠帶,加以編碼組構,形成具獨特語彙的視覺圖像,透過介入不同的空間建築中,產生意義並製造觀念上的辯證關係。系列作品『微型百貨』探討網路消費文化的符碼,『窗景的空間詩』呈現台灣黑鐵窗花的城市美學。並參與各種跨域合作計畫,透過文化與材料上的融合互動,使創作能量相互整合,使作品產生多元連結。近期透過國內外駐村創作與現地製作的裝置藝術,發展出別具區域性特色的作品,2016年受邀上海金橋國際商業廣場,現地製作「微型百貨O2O」數位互動現地裝置,2017年,台灣首位受邀參與,台灣FB辦公室創作計劃(FB AIR PROGRAM)將台北特有的風景化為具共感記憶的裝置呈現,2019年再度受邀參與台灣FB辦公室『FB AIRL Poster Design Commission』海報設計。 2024年獲選參與日本bankart駐村,參與橫濱三年展延伸展 bankartlife7,於新高島站,商業總部連通道設置作品。
吳芊頤工作室,由藝術家吳芊頤創立,從事視覺藝術與裝置創作,透過跨域合作,創造空間性藝術的各種可能,運用複合媒材手工編碼在地性的符號與結構,現地製作與文化交流,呈現在國內外公共藝術、委託製作、共創、企業合作、典藏等面向。

《桃城窗景詩》

臺灣|吳芊頤

《桃城窗景詩》

吳芊頤,1987生於台中,從事視覺藝術與複合媒材裝置創作。關注日常性社會現象與文化,思考符號本身與其介面的關係,對應當代加工材料膠帶,加以編碼組構,形成具獨特語彙的視覺圖像,透過介入不同的空間建築中,產生意義並製造觀念上的辯證關係。系列作品『微型百貨』探討網路消費文化的符碼,『窗景的空間詩』呈現台灣黑鐵窗花的城市美學。並參與各種跨域合作計畫,透過文化與材料上的融合互動,使創作能量相互整合,使作品產生多元連結。近期透過國內外駐村創作與現地製作的裝置藝術,發展出別具區域性特色的作品,2016年受邀上海金橋國際商業廣場,現地製作「微型百貨O2O」數位互動現地裝置,2017年,台灣首位受邀參與,台灣FB辦公室創作計劃(FB AIR PROGRAM)將台北特有的風景化為具共感記憶的裝置呈現,2019年再度受邀參與台灣FB辦公室『FB AIRL Poster Design Commission』海報設計。 2024年獲選參與日本bankart駐村,參與橫濱三年展延伸展 bankartlife7,於新高島站,商業總部連通道設置作品。
吳芊頤工作室,由藝術家吳芊頤創立,從事視覺藝術與裝置創作,透過跨域合作,創造空間性藝術的各種可能,運用複合媒材手工編碼在地性的符號與結構,現地製作與文化交流,呈現在國內外公共藝術、委託製作、共創、企業合作、典藏等面向。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擅長以作品說故事,訴說生活中所感受到事物、情感,藉此達到與觀者間的共鳴。作品以抽象、富有想像的方式來創作,希望回歸初心,找回最單純的自己。
近年參與許多國內外展覽,作品被收藏於台灣、美國、印尼等國家,同時在桃園成立「魚室工坊」陶瓷工作室,積極推廣陶瓷藝術教育,讓更多人知道陶瓷工藝。

《保護家的神獸》、《土偶的家》

臺灣|施姵伃

《保護家的神獸》、《土偶的家》

畢業於台灣藝術大學,擅長以作品說故事,訴說生活中所感受到事物、情感,藉此達到與觀者間的共鳴。作品以抽象、富有想像的方式來創作,希望回歸初心,找回最單純的自己。
近年參與許多國內外展覽,作品被收藏於台灣、美國、印尼等國家,同時在桃園成立「魚室工坊」陶瓷工作室,積極推廣陶瓷藝術教育,讓更多人知道陶瓷工藝。

楊芳宜。台灣苗栗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造就長期對於跨角色與行為的研究熱忱。透過異質編織及再生創作,探討在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如何重新定義「廢棄」議題。她現從事藝術創作及教學,為「廢青不廢—不廢青年行動計畫」、「廢角」、「不廢跨村實驗室」發起人,持續分享不廢能量、策動群體參與「不廢行動」,努力實踐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
​​
​林俊作。屏東成德客家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背景,從撿到第一隻尖嘴鉗開始,就與金屬線結下不解之緣,在工作、生活與創作間用雙手實踐,曾與「落山風藝術季_誇海口藝術進駐-不廢跨村實驗室」、「希望之庭」、「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屏東萬金教堂」等單位合作執行展覽裝置;並受邀參與枋寮藝術村、屏東縣車城鄉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洋學堂、吾拉魯滋長照據點、部落雜工與部分國中小學等的教學課程。2013年創「鐵絲捲捲」,積極參與舊物修復、生態永續與在地創生活動,用鐵絲捲出堅持與永續的故事。

《森塑「大」自然:一家 / 加一》

臺灣|楊芳宜、林俊作

《森塑「大」自然:一家 / 加一》

楊芳宜。台灣苗栗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造就長期對於跨角色與行為的研究熱忱。透過異質編織及再生創作,探討在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如何重新定義「廢棄」議題。她現從事藝術創作及教學,為「廢青不廢—不廢青年行動計畫」、「廢角」、「不廢跨村實驗室」發起人,持續分享不廢能量、策動群體參與「不廢行動」,努力實踐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
​​
​林俊作。屏東成德客家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背景,從撿到第一隻尖嘴鉗開始,就與金屬線結下不解之緣,在工作、生活與創作間用雙手實踐,曾與「落山風藝術季_誇海口藝術進駐-不廢跨村實驗室」、「希望之庭」、「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屏東萬金教堂」等單位合作執行展覽裝置;並受邀參與枋寮藝術村、屏東縣車城鄉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洋學堂、吾拉魯滋長照據點、部落雜工與部分國中小學等的教學課程。2013年創「鐵絲捲捲」,積極參與舊物修復、生態永續與在地創生活動,用鐵絲捲出堅持與永續的故事。

Doris Quek Shu Han(郭舒涵)是一位空間設計師、文化研究者與教育工作者,其工作聚焦於建築、材料創新與參與式藝術的交匯點。她是 Colllab,一個現場建造與公共空間活化實驗室的創辦人,同時也是 Reel Life Archival 的發起人,該計畫透過跨學科敘事與空間介入,記錄沿海社群與傳統行業。此外,她擔任 Grassspace Design負責人,並於UCSI 建築與建成環境學院任教。她的實踐核心包括文化檔案整理、文學改編與都市再生,致力於將閒置空間轉化為沉浸式與互動性的場域。

《浮坪線》

馬來西亞|郭舒涵 Doris Quek Shu Han

《浮坪線》

Doris Quek Shu Han(郭舒涵)是一位空間設計師、文化研究者與教育工作者,其工作聚焦於建築、材料創新與參與式藝術的交匯點。她是 Colllab,一個現場建造與公共空間活化實驗室的創辦人,同時也是 Reel Life Archival 的發起人,該計畫透過跨學科敘事與空間介入,記錄沿海社群與傳統行業。此外,她擔任 Grassspace Design負責人,並於UCSI 建築與建成環境學院任教。她的實踐核心包括文化檔案整理、文學改編與都市再生,致力於將閒置空間轉化為沉浸式與互動性的場域。

桃園區中壢區新中北路200號,中原大學建築系, Zhongli District, Taiwan

Tel:03-265-6122

Fax:03-265-6199

enteringartgallery@gmail.com

  • Facebook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