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論述
「入厝」是進入「家」之前的中介空間,是交流的場所;「入厝」是一種「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建立過程;「入厝」也有著「安居」的傳統意義;是祈福的儀式、社群的互動,也是心境的轉換。「入厝美術館」以桃園市社宅群公共空間為基地,透過策展研究、社群採集、藝術參與、社區共創、環境對話來發展各種交流的可能,從藝術培育到對話,有機的發展,網狀的形成移動式、增生式的藝術組織,也讓這樣的交流,形成一種藝術表現的形式,讓藝術與在地文化共同生成,創造新的敘事與記憶。
「入厝」也象徵著社區與土地的深耕和互動。本次展覽嘗試以藝術為媒介,來激發社區對話和共創,並通過「大廳」這個象徵公共交流的空間,展開各種藝術形態的展覽與互動,形成一個有機且不斷增生的藝術組織。
展覽將大廳作為核心空間,營造出一個融合社區、藝術與自然的場域;搜集多位藝術家與創作者作品,以空間、自然、光影、記憶和日常材料為媒介,重構人與環境的多層次對話,意圖打開社區空間、自然和記憶之間的關聯。
中路三號社會住宅|生態、再生與藝術的融合
中路三號社會住宅作品如「記憶交界-連續的斷裂」及「森塑『大』自然─《一家/加一》種子落地計畫」,利用自然元素、社區周圍植物,將自然素材與藝術創作緊密結合,形成具有生態意涵的空間裝置。透過使用廢棄物、再生材料及植物等元素,將自然中的「廢」轉化為可視、可感的再生風景,展現藝術性也加強自然與社會發展關係的探討。
中路四號社會住宅|光與色彩、時間與空間的變奏
作品《桃城窗景詩》以光線和色彩為媒介,將自然光線引入空間,通過窗景圖案設計層次與日照互動,悄然打破空間感,將家、社區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作品捕捉日光變化的過程,使不同時間點的光影變化映射在作品上,展現作品隨時間推移所產生的變化。在光線映照下,窗景圖案將如同色彩畫布,呈現出豐富的視覺故事。在工作坊「視覺色彩:家的色彩收集冊」中,則透過社區作品《桃城窗景詩》,進一步深化了色彩對於「家」的探索。
八德一號社會住宅|材質與結構交織的藝術對話
八德一號社會住宅的兩項作品《浮坪線》、《反ㄧㄥˋ派1003》及系列工作坊「家如何站起來」,將材質、結構與環境三者巧妙結合,形成一種多層次的空間對話,嘗試引領參與民眾由材質及結構特性去再認識社區環境及自身的關係,期待民眾在觀賞作品及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感受由空間感引領的藝術氛圍。
中壢一號社會住宅|文化、空間與人際的共鳴
中壢一號社會住宅作品《The Little Red Temple》是一件結合儀式與空間體驗的藝術裝置,作品除了視覺展示,更成為一種儀式體驗,讓居民感受「入厝」時的情感氛圍。在作品中,這種儀式象徵轉化為可感知的空間體驗,讓觀者能夠以身體感受儀式的動態過程。
蘆竹二號、楊梅一號、平鎮一號社會住宅|繪畫與空間的對話
三個社會住宅展覽作品以繪畫作為主要表現手法,探索時間與空間在藝術中的交疊。紀嘉華的《思考的痕跡》與《五個季節》透過畫筆捕捉瞬間的流動性,將繪畫視為時間的凝結。柯良志的《花徑之路》則以墨與書寫為創作核心,探索了文字、視覺與空間之間的連結。
土偶工作坊
每一個社會住宅的土偶工作坊發展,都蘊含著一種強烈的暫時性與研究性質。這種創作過程不僅僅是製作雕塑,更是一種關於材料與意義的探索。我們可以將完成的土偶雕塑放入水中,它會回歸到黏土的原狀,這種特質象徵著創作的暫時性與可逆性。它提醒我們,在某一刻看似固定的形式,實際上可以隨時被改變、消失,甚至重塑。這過程是一種過渡狀態的體現——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從無限可能性中,逐步形成暫時的具體存在。
這樣的暫時性不僅僅是在雕塑形式上的展現,更深層次地反映了社宅居民的生活狀態與社會環境。雕塑在工作坊中的每一步發展,都是一次對話的結果,是創作者與參與者之間、他們與空間、以及他們與自己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對話。每一個土偶在某一時刻的形式,反映了當下的思考與交流,而這形式並非最終的、不可更改的結果,而是一次持續創造的中途點。這也體現了社會住宅的設計和社區參與本身的核心精神:它們並非永恆不變的存在,而是一種不斷發展的、開放的、對話性的過程。居民的需求、社會環境、以及未來的可能性,都會影響這些雕塑的發展,就像土偶的可塑性一樣,社區的形態和文化也會隨著時間推進,進行不斷的塑造與變化。這是一種動態的持續創作,超越了單純的物質存在,轉而成為一種更深層的社會與個人關係的象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