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作品
森塑「大」自然:一家/加一
作品材質|鋁線、回收塑膠袋及廢布
作品尺寸|大圓直徑80cm、小圓直徑60cm
展出地點|桃園中路3號社會住宅一樓公共空間

創作理念
種子,終於落地了。在漫長的旅程中,尋找著一個家的機會。
實現居住正義的社宅,匯集如同尋找生命新篇章的種子們,入住,在安身之所。
The "seeds" have finally found their ground. After a long journey, they have been searching for the opportunity to find a "home".
The social housing, embodying "housing justice", gathers seeds seeking a "new chapter of life" — settling down and taking root in a place of belonging.
Yang Fan-Yi & Lin Jun-Zuo
林俊作
屏東成德客家人,科技大學電子工程背景,從撿到第一隻尖嘴鉗開始,就與金屬線結下不解之緣,在工作、生活與創作間用雙手實踐,曾與「落山風藝術季_誇海口藝術進駐」、「希望之庭」、「五溝水守護工作站」、「屏東萬金教堂」等單位合作展覽裝置;參與枋寮藝術村、屏東縣車城鄉後灣人文暨自然生態保育協會、洋學堂、吾拉魯滋長照據點與部分國中小學等的教學課程。2013年創「鐵絲捲捲」,積極參與舊物修復、生態永續與在地創生活動,用鐵絲捲出堅持與永續的故事。
楊芳宜
台灣苗栗人,銘傳大學商業設計系、英國安格里亞魯斯金大學藝術管理碩士。擁有閩南與客家血統,造就長期對於跨角色與行為的研究熱忱。透過異質編織及再生創作,探討在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如何重新定義「廢棄」議題。她現從事藝術創作及教學,為「廢青不廢—不廢青年行動計畫」、「廢角」、「不廢跨村實驗室」發起人,持續分享不廢能量、策動群體參與「不廢行動」,努力實踐在當代社群影響與自然環境變遷下,個人自處與群體共創的可能性。
不廢跨村實驗室
由「廢青不廢_不廢青年行動計畫」發起人楊芳宜,持續邀請藝術家參與的創作實驗計畫。以「不廢」為核心、「跨村」為行動、在「實驗室」的基地上,透過異質編織、再生創作及跨領域合作,探討「廢⇆不廢」、「新⇆舊」、「聚⇆散」、「傳統⇆現代」之間的跨關係,在「便利速成⇆惜物懷舊」既矛盾也兼容的當代環境下,探討「廢棄」議題的多元面向與積極可能。此次邀請雜草稍慢 Weed Day 及林俊作共同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