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內文.jpg

​環境中的線條與張力——結構探索

受訪者|浮坪線作品創作團隊——廖永盛

訪問者|入厝美術館執行團隊——王靖樺

團隊作品|浮坪線

策展論述:「入厝」一方面是進入「家」之前的中介空間,是交流的公共場所,

也是本計畫中的空間主體——「大廳」;「入厝」也有著「安居」的意義,是臺

灣這塊土地的深耕信仰。在這樣的基礎上,透過藝術參與共創、藝術家現地創作、

藝術鑑賞(借展)與移動巡展,發展各種交流、對話的可能,從藝術培育到對話,

有機地發展出網狀、可移動且增生式的藝術組織;也讓這樣的交流,形成一種藝術表現與策展的形式成為一種新型態的「入厝美術館」

行動方案。

Q1:

本次展覽主題為「入厝」,對於將《浮坪線》「入厝」的過程,是否有一些特別的心得?

         對我來說,前面提到的「入厝」是一個進入家的中介空間,而《浮坪線》選擇的地理位置正是社區大樓的中介空間,因此這個作品對於空間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我的最大心得就是當那三個裝置建起來的那一刻,當「想像」進入「現實」的差異感,讓我深刻感受到藝術裝置的宏偉氣勢。從最細緻的設計到整體的燈光配置,每一處都在告訴我們:「這裡,就是中心」,這裡就是「大廳」,就是「安居」的象徵。到了夜晚,燈光展現出裝置結構的溫度,為疲憊一天的人們帶來一絲溫暖。以上就是我的心得分享。

Q2:《浮坪線》在結構上充分展現了「張力」的潛能,設計上也凸顯了「輕盈、可移動」的特質,色彩選用上更是展現了活潑、親切的魅力。在如此鮮明的設計理念中,團隊期望帶給參觀者什麼樣的感受?

         這次的《浮坪線》使用了市面上看似冰冷的材料,但透過張力的運用與色彩的選擇,讓鋼索也能呈現出柔和、有「家」的感覺。該怎麼說呢?沒被施加拉力的鋼絲,就只是一條類似繩子的鐵線;但當我們施加拉力並加入管件將整體架構建起來時,視覺上就已經是截然不同的作品。一條線只能是一條線,但當很多條線串聯起來時,所產生的空間感、變化性與觀賞性就已遠遠超越單一的線條。

 

         紅色與藍色的選擇,其實也強化了裝置的可玩性。這讓我想起公園裡的遊樂設施,往往也會使用紅、藍、黃三種色彩去搭配。我們也運用了這種色彩策略,讓這個原本冷冽的鋼索裝置多了一份歡樂氛圍。至於「輕盈」與「可移動性」,則是為了這個空間的多元性去設計的。我們團隊並不想製作一個只能固定在現場的藝術裝置,當然,這一切仍處於實驗性階段。我們確實想進一步探討這樣大型的裝置是否仍能保持「可移動」、「輕盈」這兩項特點。

Q3:本次團隊來自馬來西亞。馬來西亞與臺灣在文化底蘊上相近,除了飲食文化與族群多樣性,也有相似的發展潛能。請問團隊此次來臺,有哪些印象深刻的記憶與感受?

         我第一次來是以觀光客的身份,當時不管是吃喝玩樂或購物,都非常符合我的生活習慣。多年過去了,品味也不斷變化,沒想到這次作為老師、帶領裝置團隊再度來到臺灣,一切還是那麼貼近我的生活方式。21天的旅程中,我從未想過要回家,反而更加堅定了我想在臺灣生活的想法。

Q4:想對這件作品、這趟旅程、以及所遇見的人們說一些話。

         我的世界觀更新啦!!!

​延伸閱讀:

點我看作品   /   點我看工作坊相簿

IMG_4518.JPG

《浮坪線》, 2024

桃園區中壢區新中北路200號,中原大學建築系, Zhongli District, Taiwan

Tel:03-265-6122

Fax:03-265-6199

enteringartgallery@gmail.com

  • Facebook
  • Instagram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