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8日至6月29日,桃園市7處社會住宅公共空間的藝術策展計畫《入厝美術館》正式開展。此次展覽由藝術家、社群、在地居民共同參與,透過策展研究、社群採集、藝術共創與工作坊,將「家」的想像從室內擴展至社區公共場域,形塑一座以「地方感」為核心的行動美術館。
「入厝」,象徵安居與儀式的開始,是社區互動的起點,更是文化認同的建立。《入厝美術館》計畫將社會住宅視為生活的容器與文化的實驗場,發展出一系列兼具藝術性與公共性的作品與活動,回應土地記憶、生態環境與居住想像,探索藝術在城市生活中新的可能性。
從材料循環到聲音雕塑:環境與記憶的介入
在中路三號社會住宅,《森塑「大」自然:一家/加一》以回收材料與社區植物共同構築生態裝置,探討都市中的有機共生與材料再生。《記憶的形狀》則透過演算技術將五座城市的聲景轉譯為聲音雕塑,形構出時間性與物質感交織的詩意場域。
中路四號的《桃城窗景詩》靈感來自桃園的埤塘地景,將建築轉化為光影交錯的畫布。窗景結合和紙與鐵窗花意象,在日夜變幻中呈現地景圖像的節奏與律動。
建築動態與身體感知:空間成為感應場
八德一號的《浮坪線》與《反ㄧㄥˋ派1003》以動力結構與材質反射為核心,邀請參觀者以身體行為介入空間。《浮坪線》模擬浮力與張力的平衡變化,展現行動與空間的即時連動。《反ㄧㄥˋ派1003》則以旋轉不鏽鋼雕塑映照環境,將剛硬材質轉化為流動的感知介面。
儀式、記憶與文化工藝的交織
中壢一號社宅以《The Little Red Temple》象徵入厝的儀式性結構,搭配比達友族的編織工作坊與紙製城市模擬,探索文化實踐與空間構築的關係。這些活動不僅重建儀式感,更喚醒居民對「家」的再想像。
視覺敘事與書寫筆觸的空間拓展
蘆竹、楊梅與平鎮三處社宅則從書寫與繪畫出發,深入探討視覺語言與空間的互動。墨色、筆觸、色彩轉譯場域氛圍,使文字與圖像成為居住經驗的延伸。柯良志、紀嘉華等藝術家的創作,回應著時間流動與空間記憶的細膩感知。
動態土偶與地方神獸:藝術的可塑與暫時性
「土偶工作坊」遍布各個展出據點,成為居民參與藝術最直接的通道。參與者以雙手塑造「保護家的神獸」,完成後的土偶則會回歸水中、再次成為泥土。這種可逆的創作過程,象徵著居住狀態與社區文化的暫時性、流動性與重塑可能。
藝術作為連結的起點
《入厝美術館》不只是一場藝術展覽,更是一場深入社區、重塑居住關係的行動。透過藝術轉譯、公共空間共構與儀式實踐,本計畫邀請觀眾重新思考家的邊界、社區的樣貌,並於當代都市環境中共同創造有機而開放的未來場域。

2025.03.28 入厝美術館開幕活動